欢迎进入安徽省个体民营企业协会官网   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05月04日

神奇的槐塘村

神奇的槐塘村

发布日期:2014-11-21 浏览次数:3871

神奇的槐塘村

     这是一个神奇的小山村,谁也料想不到这里的农民对欧洲货币兑换人人精通;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因为他们挣的用的是欧元。我省黄山市歙县槐塘村是地处皖南偏远山区的一个小村庄,这里和大多数农村一样,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,不过他们去的地方不是广东、深圳,而是远在欧洲的意大利和西班牙,整个村子千把人,竟有400多人务工经商闯西欧,他们不仅学会了欧洲的简单用语,赚回了大量“洋钱”,还引入了异国他乡的生活风情,村中栋栋别墅都或多或少融入了欧式建筑风格的情愫。

    说起槐塘,人们可能有些陌生,但一提到歙县棠樾牌坊群,就无人不晓了。槐塘村就在这群“徽商史碑”的朝霞斜影里。传说宋代村中挖有一口方形水塘,村里每涌现七品以上官员和千万元以上富贾可在塘边植槐一株,后来满塘槐树绿荫笼罩,人们便称之为槐塘村。还有一传说,北宋时期有个叫槐山的学子,为了纪念自己进京考中状元,特意在村中长方形的水塘边种下一棵槐树,后来,村里形成了传统,但凡村里有人科考得意或者做了大官,就在塘边种槐树一棵,以示荣耀。长年累月,塘边槐树成林,绿荫笼罩,槐塘村便因此得名。清朝同治年间,槐塘村一带毁于战火,大片田地荒芜百年。上世纪50年代末,温州瑞安县发生大饥荒,许多温州人逃荒至此,看中这片良田,便停歇下来,耕种生活。大量的温州移民来此安营扎寨,槐塘村便成了当地的“温州村”。

改革开放之初,贫穷的槐塘人抢占先机,以当年徽商敢闯天下的和“温州人”敢于冒险“走遍天下”的精神,背着包袱和雨伞,沿着古丝绸之路步行,赤手空拳地开始闯荡欧罗巴。

 不畏艰险的槐塘人在途中以打工谋生,挣了钱再乘车,挣不到钱就步行,就这样车步交替。中间的曲折磨难叫人不堪回首,有的因患病被迫半途返回,不少人即使到达目的地也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

 村民邱增权新婚不久,由于出境手续不全,只好一度滞留在途中,靠打工谋生长达几年。冬天,就连手脚都冻烂。国内的妻子眼见日日杳无音信,以为丈夫已经遭遇不测。后来邱增权在欧洲立足,回家探亲时,才惊讶地发现当年怀孕的妻子生下的孩子已经8岁。历经风霜雪雨的久别夫妻终于相逢,两人百感交集,令人为之动容。

槐塘村最早闯荡欧洲的是胡克毓。而即便是今天,谁敢想到当年他怀揣仅区区20美元,几经周折 ,1979年到达荷兰,投靠伯父。尽管他厨艺颇佳,却因语言不通,只得打工帮厨。后来,他又辗转来到巴黎,找到一份帮人打工做皮革的活。同时,他一边动脑捕捉商业行情,一边努力学习当地语言。1985年,老胡觉得水到渠成,便自己开起了服装店,还办了餐馆,获得了永久居住权。事业有成后,胡克毓也没有忘记同胞,他千方百计,拖亲带故,帮助村里人实现出国赚钱致富的梦想。  

据说,在罗马,做皮革生意的郑朝荣名声如高山打鼓,名气响当当的,被称“罗马荣”。这个14岁就移民意大利的槐塘人,陆续将家族六十多人都带到了国外。

1974年,由于定居意大利的郑朝荣的大伯没有子嗣,需要从国内挑选子侄辈的亲属去继承遗产,郑朝荣因此移民意大利。后来,郑朝荣就在意大利经营皮革生意和服装进出口贸易。身在国外,郑朝荣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五个兄弟。上世纪80年代,郑家老五和老六通过劳务输出来到意大利。 这种一带一、一辈带一辈的“滚雪球”似的,而这恰恰与槐塘人、温州人的血脉关系密切相连。如今,槐塘村已有约400多人在意大利、荷兰、法国、英国、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各国务工经商。平均每年,他们输回的侨汇折合人民币可达两千多万元。 

 与古徽商一样,这些在国外闯荡的新徽商致富后,同样将目光投向家乡,很多人回乡投资兴业。在荷兰经商的郑氏兄弟回乡投资600多万元兴了办了一家包装厂;在意大利经营皮件的郑先生回乡开办了装饰材料厂……如今,华侨郑仕意投资兴建的华侨城项目,占地300多亩,总投资2亿多元。项目建成后,将成为旅欧华人华侨提供交流、协作和服务的平台,为推动当地社会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 

   “一生痴绝处,无梦到徽州”,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犹在耳边。槐塘村,古徽州一个既十分普通又极具传奇色彩的小山村,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正越来越绽放它神奇的独特的魅力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歙县市场监管局  吴德杰